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

二零零九年九月廿二日


記得小時候,每逢中秋節,總愛纏著老爸到市區,去買一兩串的豆蓉餅.其實這些豆蓉餅並沒有甚麼特別,只不過是廠家把外形做成好像魚或豬形,然後放進紅色的塑膠籠裡,就像古代不貞的婦女,被浸豬籠一樣.


只要中秋節的跫音要到了,雜貨店或小市場必然吊起一串串的豆蓉餅,然後是免子型或魚型的燈籠,在半空中搖晃,彷彿在招徠顧客;桌上的月餅也不相多讓,各種不同餅家的月餅,也在桌面上拼個你死我活,看那個牌子的月餅最合顧客的口味,誰銷售得最多,就是那一年的贏家.


雖然我不太愛吃月餅,但對那一串串的豬籠餅卻情有獨鍾,不能自己.


隨著年紀漸長,想吃的欲望也相對的減少了,而豬籠餅甚麼時候絕跡市場,我竟然不知道.直到多年前,我曾寫過一篇有關中秋的文章,也提到豬籠餅一事,當時美國的惠倫兄對豬籠餅深感興趣,要求我拍一張相片給他看.為了此時,我曾在中秋節即將來臨時分,走遍了山打根大街小巷,竟然一串串豬籠餅也找不到.我問了店主,他們說,其實豬籠餅已經絕跡多年了,因為現在的小孩不愛吃.我一陣惘然,怎麼在我的童年記憶中的豬籠餅,一串也找不到?


在過後的幾年的中秋節,我也不曾看到有商家在賣豬籠餅.直到我搬到了亞庇,就在兩年後的今晚,竟然讓我找到了豬籠餅,我一陣歡呼,也一陣驚喜.突然,童年的回憶又回來了,我迫不及待的買了一串,是為了拍下來以做紀念.


其實,我已經不能再吃這些甜品,為了健康,只好割捨,但我也買了一串回來,今晚可以好好的回憶,我曾經有過的童年時光.

2 則留言:

孙福盛 提到...

和你一样,我也在这几年寻找诸笼饼的踪迹,还买回来和孩子们上课呢!从猪笼饼联想到古代妇女被浸猪笼的封建遗毒,也算是读懂历史的现代人也。冒昧纠正一两处文字:第二段的《巩音》应是《跫音》之误,《巩》字下方作《足》不作《革》,读音《qiong》也不同。《不相遑让》改用《不遑多让》较好。末句的《胜家》改用《赢家》较宜。大胆和错误之处,请予海涵一笑。

馮學良 提到...

謝謝指出錯別字,以後要出書時,可以省去校對的時間...^-^希望我們孩子,明白中秋節的意義...月圓,也希望家圓.